在江津李市镇
曾经因青壮年外流而沉寂的洞塘村
如今处处可见
村民们编织背篓的忙碌身影
47岁的返乡青年钟海
用一双巧手、一片赤诚
将乡亲们熟悉的背篓
编织成了富民产业
更让小小的背篓走出大山、远销海外
▲村民们正在编织背篓。记者 陈婷 摄
返乡创业 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有活干”
洞塘村曾是李市镇最偏远的贫困村,山高路远、资源匮乏,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成了十足的“空心村”。
15岁那年,钟海外出打工,历经10多年拼搏,在重庆主城区创办了自己的家具厂,年收入可观。“每次回乡探亲,老家的情形都让我感到揪心。”钟海坦言,看到村里不少留守老人仍在田间辛苦劳作,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回村去,让乡亲们能在家门口挣钱!”
▲钟海和背篓。记者 苏盛宇 摄
2017年,钟海回村创业。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他选择了乡亲们熟悉的背篓编织作为创业方向。
这一选择藏着对家乡资源的精准把握和现实条件的务实权衡。背篓作为承载重物、适应山地的实用工具,在云贵川等地有着稳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项手艺在村里的老年群体中仍有留存,属于“踮踮脚就能够到”的领域,能让村民以最低门槛参与进来。
2020年,钟海毅然关停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家具厂,彻底扎根洞塘村。
▲钟海给村民们运送编织原材料。记者 陈婷 摄
创业之路并不平坦。编织背篓的手艺,除了年长的村民,年轻人大多不会,不少人还心存畏难,觉得挣不到钱。怎么办?钟海决定带头学艺。
每天凌晨5点,他就起床练习编背篓。材料一次次划破他的双手,鲜血滴在了尚未成型的背篓上;一个基础编法,反复练习好多天,失败了无数次。“好好的家具厂不做,非要回来编背篓。”在妻子看来,钟海简直就是“不务正业”,母亲也指责其是“败家子”,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投来质疑的目光。
但钟海没有灰心,几乎向全村会编织的老人请教了一遍。5个月后,他编织的背篓终于通过了“师傅们”的检验。“我给大家打个样儿,带领大家一起编织背篓挣钱。”钟海说。
诚信为本 卖掉3个车只为按时付工钱
钟海带上切割好的材料,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推广“来料加工”模式:免费送材料、包教技术、上门回收、现结工钱。
但十多天过去,没人愿意跟着他干,大家都觉得这“零成本创收”是“骗人骗工”。钟海不服输,先动员亲戚朋友尝试。当第一批背篓交付后,亲戚朋友如期拿到工钱,村民们的顾虑渐渐消散,开始主动找他学编背篓。
▲钟海正耐心地为老人讲解编织技巧。记者 苏盛宇 摄
▲等待装车的背篓。记者 苏盛宇 摄
一个彩色背篓要经过切、编、绞、拉、穿、扣等多道工序。钟海深知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的难处,特意将背篓编织拆解成10多个简易工序:老人能做锁边等轻活,残疾人可参与材料整理、基础编织。“哪怕步骤再细,也要让他们能上手。”到了2018年底,钟海亲手教会了100多个“徒弟”。
钟海编织的背篓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耐用易洁,推出后成功打开市场,热销云贵川等地。
“诚信”是钟海最鲜明的底色。2024年初,他在外地代工4000多个背篓,回收时发现工艺不达标。尽管如此,他仍按约定收回并结清报酬。“意外的是,有浙江电商团队提出包销这批背篓。”钟海婉言拒绝。随后,他将这些残次品全部当废品处理。钟海说,“诚信是我的底线,为此就算亏损20余万元也值得!”
这次亏损让钟海一时无力兑现村民报酬。为此,他果断卖掉货运车、叉车和面包车,按时将工钱发到大家手里。
▲钟海为村民结算工钱。记者 陈婷 摄
“他从来没拖欠过我们的工资。”54岁的陈文一边在家照顾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一边编背篓,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她感激地说,“钟海讲诚信,带动了大家把背篓编织好,我们也多了一份收入!”
这份诚信赢得了村民们的信赖。龙吟村的王忠银在钟海这里干了两三年,每年都只结两次工钱用于买猪。不少人都爱把工钱存在钟海那里,需要时再结清,“不怕不结钱”成了大家对他的默契认可。
诚信不仅留住了人心,更让背篓生意走得长远。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钟海还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反复试验图案设计、色彩搭配与材质组合,8年来成功研发出100多种花色品种,让背篓在实用功能之外,更成为承载文化与审美的符号。这种“以质立身”的坚守,让成果经得起市场检验。
▲村民们正在编织背篓。记者 陈婷 摄
背篓“出海” 带动300多户家庭增收
记者走进李市洞塘、龙吟等地看到,不少村民门前堆满了半成品背篓,大家忙着编织,沉寂的村庄渐渐“热闹”起来。
正午阳光晒得树叶发烫,钟海蹲在村民唐艳碧家的院坝里,手把手教老人锁边。老人手指不灵活,他就放慢动作反复示范:“这里要绕两圈,拉紧了才结实。”
67岁唐艳碧一直在家照顾瘫痪儿子,家庭经济困难。老伴因病去世后,家里收入锐减。钟海主动上门教她技术,还预支工钱帮她渡过难关。“他们编的不只是背篓,还有希望。”
54岁的冯光兰天生缺了左小臂,不向生活屈服的她已经在钟海这里干了三四年,成了编织打底的能手。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熟练用一只手编织背篓底,冯光兰对其中的艰辛一笑而过。据她估算,若全天不停工能编六七十个背篓底,但身体吃不消,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元已让她十分满足。
▲冯光兰正在编织背篓。记者 陈婷 摄
如今,钟海的手机里存有近400个村民的电话号码,只要有人需要送材料或取成品,他几乎随叫随到。目前,跟着钟海学编背篓的已经有300多户家庭,户均年增收8千元到3万元,既有残疾人,也有老年人,也有在家照顾家庭的青年人,其中留守老人占一半以上。
参与编织的人多了,背篓偶尔会积压,尤其遭遇市场波动时,积压更多,钟海承担的原材料、工钱压力也随之加大,但他从未缩减材料供应。在拆解后的编织程序里,哪怕手脚不便的村民也能找到合适的活计。“货压着不怕,关键要让村民有活干、有钱挣。”钟海说。
▲村民们正在编织背篓。记者 苏盛宇 摄
▲村民们正在编织背篓。记者 陈婷 摄
钟海编织背篓的名声越来越响,曾有外地开出丰厚的条件邀请他搬迁工厂,都被他拒绝了:“我的根在洞塘,要带家乡人一起致富!”
如今,订单越来越多,产品积压的情况逐步减少,村民的收入愈发稳定。背篓年销售30多万个,其中一部分通过电商平台打开了海外市场,有10%的背篓远销至东南亚。
从“空心村”的寂静到“创业村”的忙碌,从农家小院到海外市场,钟海用坚守与诚信,让小背篓既编出了留守老人的安稳、残疾人的尊严,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共富梦,驶向更远的天地!
全媒体记者:陈婷 康东年 叶宇宇 苏盛宇
视频编辑:康东年
编辑:陈柳颖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封 雷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