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小宣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四川泸州沱江边上,康城路旁,一栋形似蝴蝶的建筑——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中心项目主体基建已基本完工。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工程,“蝴蝶建筑”是该院乘势、创势所为,承载着提升区域肿瘤诊疗能力的重任。“十四五”期间,该院以“硬核”实力为支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党建引领带动医疗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现代治理能力提升,着力推动西部高质量教学研究型医院及高水平区域医学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
高质量党建 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75年前,西南军区卫生部第一总医院的128名解放军战士,带着93挑药品器材来到泸州,筹建川南医院,解决川南和周边地区群众缺医少药的困难。75年来,变化的是不断扩建的院区、日益精进的专业能力、不断完善的诊疗体系和更加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而不变的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和使命。正是赓续传承的红色基因,激发医院发展的内生动力,蝶变为如今的省医学中心——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得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以贯之的党建引领。尤其在“十四五”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创新实施“政治领航、铁军锻造、强基固本、樟林铸魂、清风护廉”五大工程,推动党建工作与医院发展深度融合,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实施“政治领航”工程,聚焦规范管理,筑牢效能提升新根基。全面提升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运行质效,严格执行党委会“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三查三促”督导体系,创新“五会联动”工作机制。
实施“铁军锻造”工程,聚焦梯队育强,激发英才辈出新势能。实施“四维一体”人才工程,构建“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指导型、创新型、协作型、廉洁型、担当型“七型”干部队伍,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三亮三比”工作。
实施“强基固本”工程,聚焦党建强科,营造先锋领航新格局。建立健全党群齐心“大党建”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实施“党建强科”工程,创新开展“五个一”专项行动,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同向发力、深度融合。
实施“樟林铸魂”工程,聚焦价值引领,赓续仁心仁术新文化。创新构建“党建引领、区域联动”的协同发展新模式,开展“忠山曙光乐享健康科普大赛”“忠山曙光健康公益”活动,走进商圈社区、革命老区开展健康科普和义诊,惠及群众3.2万人次。
实施“清风护廉”工程,聚焦生态净化,涵养阳光行医新境界。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打造形成廉洁教育特色品牌,聚焦“关键少数”和关键领域,创新监督方式。
党建引领,硕果累累。该院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四川省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示范医院、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获评省级标杆党支部2个;党建与业务“五融五度”工作法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优秀典型案例奖。
以人为本 构建高品质医疗服务
7月25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4小时电话服务中心上线。立足患者健康需求,服务热线962580全天“不打烊”接受市民的咨询、求助、意见建议。这是该院提升服务年推出的12条举措之一,也是探索实践“品质医疗”的生动注脚。962580意为“就让我来帮您”,体现的正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对于公立医院而言,患者的口碑是检验其医疗服务品质“金标准”的一项主要指标。医院把精力花在打造医疗技术“硬实力”和医疗服务“软实力”上,以优质的医疗服务、技术,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感、口碑传播度。
医疗技术“硬实力”,是医院的立身之本。该院每年都会落地数十项新技术、新项目。“十四五”期间,医院分别新增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5个、17个。
医疗服务“软实力”,是初心之翼。医院始终践行为民初心,将一系列有温度、有效率的暖心服务推到“台前”。
今年7月初,医院“中心化”版图再添一子——医学美容中心成立,患者在同一区域便能一站式解决整形、修复等问题,不用再往返各个科室。目前,该院已有11个专病中心,均是围绕区域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专科方向进行打造。
在此之前,医院还推行全年无休门诊、潮汐门诊,拓宽日间治疗平台、互联网医院服务,成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医院走的每一步都以国家大政方针为指引,桩桩件件都是将患者放在心尖的佐证。
作为省医学中心,医院履行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发挥医疗高地辐射引领作用,牵头成立川渝滇黔边界区域医疗联盟,解决患者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需求;组建泸州市江阳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等,现有远程医疗协作单位25家,专科联盟32个。2021年,医院获批成为四川省科普基地以来,走进学校、社区、乡镇等基层开展“忠山·乐享健康”“忠山曙光”等健康科普、义诊活动一百余次。
内培外引 锻造高水平精英梯队
不久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四川省妇科及乳腺疾病治疗中心妇科部)完成一台超高难度的经腹假性黏液瘤肿瘤细胞减灭术,达到肉眼无肿瘤残留目标,意味着该院在腹膜假性黏液瘤及复杂腹腔肿瘤的外科治疗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前要想完成此类手术几乎不可能,引进德国妇科专家采用德国标准对疾病诊疗流程、标准化质控体系进行全面改革,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妇科在临床诊疗缺乏统一标准、人才梯队断代的困境下突出重围,变成远近闻名“香饽饽”的“催化剂”。这一无样板借鉴的举措能从图纸变为现实,与该院重视“人才强院”密不可分。
医院实施“引、育、留、用”人才政策,先后全职引进德国高层次医学人才7人。通过德国专家“牵线搭桥”,近年来已有23人赴德国攻读医学博士,50余人赴德国开展研修、访学、参会。效果立竿见影,该院所有妇科病种逐渐实现国际标准的同质化诊疗。
2023年,该院获批设立“德国妇科肿瘤医师执业资质培训基地”,拟于2026年起接受德国医生来院开展妇科肿瘤亚专业培训,完成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外引、内培,齐头并进。2021年,西南医科大学获批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四川省省属高校临床医学博士点空白,目前已招收博士生227人。“十四五”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获批国家级住培专业基地1个,住院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居全省前列。
留才在于“留心”,该院注重打好“感情牌”,提供平台、经费、家属就业、子女求学等相应配套政策,让人才来得了、愿意留。同时,开设临床医学领军人才班、拔尖创新班等,培养兼具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凡此种种,让医学人才与医院建立了深厚关系,为医院腾飞注入强劲动能。
勇攀高峰 打造高效能科研高地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的“档期”一直安排得很满,它“出圈”的是“硬核实力”——能用于治疗肿瘤。
发展核医疗产业,是泸州打造世界核医学高地的有力支撑,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重要支点。今年3月,该院与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约的合作项目TBM-001成功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这是目前全国放射性药物中最大的研究成果转化项目,也是医院建院以来首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在书写科学研究这张答卷中,除了核医学科外,坐落于该院忠山院区住院部的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川渝两省市首批3个共建重点实验室之一,致力于对代谢性血管疾病进行系统整合研究,解决制约或者影响居民健康首要问题的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等。未来,实验室将围绕代谢调控与血管保护核心技术,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力争使实验室成为我国代谢性血管疾病研究的创新高地。
一次次突破,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名气越来越响。“十四五”期间,该院临床医学ESI全球前1%最新排名23.43%,神经科学与行为学ESI全球前1%最新排名95.00%;2023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排名首次突破全国前100名。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获批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Ⅱ类建设学科。
沉舟侧畔千帆过,展望“十五五”,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发展计划已酝酿成形:要向以质量安全为底线、以智慧医疗为支撑、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转变;形成“医教研”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瞄准临床问题,逐步建立起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医工融合的全链条平台与体系;构建现代医院精细化管理体系,单个学科“做精”、学科群“做强”、医院整体“做优”。
无论是“十四五”的攀峰向上,还是“十五五”的雄心壮志,都是该院对“患者至上,奋斗为荣,德术并重,协同致远”的精准表达。这十六字箴言恰似附院人的“启明灯”,引领他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奋勇前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