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是第34个世界母乳喂养周。
作为一名有10年临床经验的乳腺科医生,我曾坚定地认为,专业知识足以让我避开哺乳期的常见困扰。然而,在我自己为期两年的哺乳旅程中,竟先后经历了4次乳腺炎发作——每一次都伴随着剧烈的乳房肿痛和高热。即便深谙乳腺炎的发病机制,面对炎症的迅猛攻势,专业知识有时也难以完全招架。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我更能体会哺乳妈妈的焦虑:乳汁颜色改变,还能继续喂奶吗?发烧会导致母乳变质吗?哺乳期能否服用退烧药?顽固的肿块迟迟不消,会不会癌变?这些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亟须科学解答。
识别乳腺炎的信号
哺乳期乳腺炎是在乳汁淤积基础上引发的乳腺组织炎症反应,可伴随或不伴随细菌感染。其典型表现为乳房局部疼痛、排乳不畅、乳腺局部出现肿块,以及乳房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全身症状则包括发热、畏寒、头痛和倦怠乏力。
值得注意的是,发热并非诊断的绝对标准。即使体温正常,只要哺乳期乳房出现明确的肿块并伴有疼痛,结合其他局部炎症表现,临床上即可诊断为乳腺炎。
这种认识对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很多哺乳期妈妈因未出现发热而延误处理,结果导致炎症快速发展。
探寻炎症的幕后推手
任何阻碍乳汁顺畅排出的因素,都可能成为产生炎症的导火索。
临床观察发现,乳腺炎最常见的诱因中,哺乳技术问题居首位,如婴儿含接姿势不当,无法有效排空乳汁;舌系带过短,限制婴儿吸吮效率等,都会造成局部乳汁滞留。
其次,乳房持续受压也是隐形推手——侧睡压迫,穿着过紧的内衣或文胸,乘坐汽车时用安全带长时间束缚,婴儿无意识踢撞,甚至不当的暴力通乳按摩,都可能损伤乳腺组织或阻塞导管。
再次,生活中的小变化也要注意。乳汁分泌过多,超出婴儿需求;夜间漏喂,导致哺乳间隔意外延长;母婴突然分离,打乱哺喂规律;母亲身心俱疲或情绪低落,抑制排乳反射,都可能打破供需平衡。尤其要警惕“断崖式断奶”——骤然停止哺乳,会使大量乳汁淤积在腺泡中,成为细菌绝佳的培养基。
回顾我自己患乳腺炎的经历,夜间漏喂导致哺乳间隔被迫延长,就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享受哺乳的独特过程
经过系统治疗后,绝大多数乳腺炎能在48小时内显著改善:乳房疼痛明显减轻,体温虽未必立即复常,但发热峰值下降、间隔延长。肿块消退通常需要更长时间,淤积的乳汁被逐步吸收替代的过程,可能要持续1~2周。
不要因为过度担心肿块的存在而寻求快速消除,只要疼痛缓解、体温正常、肿块质地变软且无增大趋势,就说明炎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继续按需哺乳,肿块会随着日常哺喂悄然变小直至消失。
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高达10%~33%,是很多妈妈都要经历的挑战。即使身为乳腺科医生,我也未能幸免。但是,每一次经历都印证了科学应对的有效性,及时疏通、合理用药、坚持哺喂,乳腺炎完全可以被成功化解。
乳汁的颜色变化、短暂的发热、用药的谨慎,都不应成为剥夺亲子珍贵哺乳时光的理由。掌握科学知识,便能拨开迷雾,以更从容的心态享受这段无可替代的亲密旅程。哺乳不仅是营养的传递,更是爱的纽带。
详解乳腺炎的治疗策略
攻克哺乳期的乳腺炎,必须解决乳汁淤积的问题。治疗围绕局部处理和全身支持两大方向展开,且哺乳不能中断,是治疗中需要把握的关键。
1.局部治疗:宝宝才是“最佳通乳师”。
很多妈妈担忧患乳腺炎期间哺乳的安全性,尤其是当伴有发热时,认为高温会使母乳变质。
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已经反复证实,炎症引起的发热(通常不超过40摄氏度)不会改变乳汁成分或使其变质。即使乳腺炎进展为乳房脓肿,只要脓腔未与乳腺导管直接相通,脓液也不会混入乳汁而被婴儿摄入。
因此,无论是普通乳腺炎还是脓肿形成期,都要持续坚持母乳喂养。有明确证据显示,患病期间中断哺乳,反而会显著增加脓肿形成风险。所以,宝宝才是“最佳通乳师”。
将婴儿下巴对准乳房堵塞区域(即皮肤红肿疼痛处)进行吸吮,就能有效疏通淤积乳管。针对不同位置的肿块,可以灵活调整哺乳姿势:外侧肿块适用橄榄球式抱姿,下方肿块推荐半躺式哺乳,内侧肿块可采用摇篮式或交叉式哺乳。即使是混合喂养的妈妈,此阶段也应让宝宝更频繁地吸吮乳房。
冷敷是局部处理的重要辅助措施。可以将干净的毛巾用常温水浸湿后外敷患处,有助于缓解疼痛,减轻局部充血和水肿。每次冷敷可持续15~20分钟,每天进行多次。注意,冷敷不是冰敷,极端温度同样会对乳腺细胞造成损伤。
2.全身治疗:科学用药守护母婴安全。
如果出现寒战、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就需要启动全身治疗来控制病情。全身治疗主要包括两类药物。
退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能有效缓解发热、头痛和乳房剧痛,改善妈妈的舒适度,且哺乳期使用安全性良好,按常规剂量使用,不影响继续母乳喂养。
如果经过局部治疗48小时后,症状无改善或持续加重,就要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此时要加用抗菌药。
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哺乳期首选。哺乳用药按照危险性分为5个等级,L1~L2级药物相对安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常用退热药多为L1~L2级,使用期间通常无需停喂母乳,但也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出现腹泻等情况,若症状明显,请停止哺乳并咨询医生。
有的人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类别的抗生素,此时就需要严格评估药物安全等级,比如四环素类、氯霉素属于L3~L4级,用药期间必须暂停哺乳。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乳腺科主治医师 嵇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 刘民锋
策划:余运西
编辑:栾兆琳 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 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