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之为用 心性本空
阿弥问弘愿老禅师说:老子《道德经》第11章“无之为用”与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的核心内涵是如何通融互证的?并如何去悟行?
弘愿老禅师说阿弥啊,两者可通过以下三层关系通融互证,充分体现二者在哲学本质与实践智慧上的深度契合:
一为体用不二:虚空妙用与自性本空。
老子论“无”?:以车毂(gǔ轮心)、器皿、房屋为例,强调实体(“有”)提供便利,而中空处(“无”)方为功用本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揭示万物依存于虚空而显其价值。
?六祖证“空”?:便提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直指心性本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阐明自性超越形相执着,如雁过寒潭不留影。
?互证?:车毂之“无”对应自性之“空”,二者皆以虚空为体,以生发万法为用,体用本自不二。
二为工夫实践:虚静修养与直心顿悟。
? 老子工夫?: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通过涤除杂念回归道的虚空状态,实现与宇宙能量的共振。
?禅宗心法?:六祖倡“常行直心,不执法相”,于日用中保持无住无念的觉照,如风幡之辩中“仁者心动”的顿悟。
?互证?:道家“虚静”工夫与禅宗“直心”修行皆强调破除执着,在动态生活中保持心体的澄明无滞。
三为日用境界:和光同尘与平常心是道。
老子之“无为”?:主张“和其光,同其尘”(第五十六章),在纷尘中调和本体光辉,如器皿之“无”自然承物。
?六祖践行?:隐修十五载后于市井弘法,以“行住坐卧皆是禅”显平常心,呼应“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互证?:二者均否定离世求道,强调在担水砍柴中体证本体,以“无为”之心成就“无不为”之大用。
升华:东西互鉴的实践智慧。道家以宇宙论阐释“道体虚空”,禅宗以心性论直指“自性本空”,形式虽异,终极实相却相通。当代修行可融道家“涤除玄览”的虚静工夫与禅宗“念离执着”的觉照训练,形成圆融互鉴的实践体系。
正如禅诗所契:“春有百花秋有月,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般无住生心之境,正是“无之为用”在生命中的鲜活绽放。
阿弥点睛?:
车载万物赖毂空,心纳乾坤因性通;
若向闹市识玄牝(xuán pìn喻道),幡动风停本来同。
“无之为用”即通过“虚空”创造价值,?在物质生活上做精简见真用。?在精神层面上以无为致有为,?减少精神内耗?。遇矛盾时先搁置情绪,让问题自然沉淀。放弃“必须掌控一切”的执念,?专注本质需求?。
在时间管理上留白生妙用?,?行动顺势而为?。工作卡顿时暂停强攻,散步或泡茶等待新思路涌现,像“水流绕石”般解决问题。在人际与事业上虚空纳万象?,沟通留余地。?交谈时多倾听少打断,管理明确目标后放手,发展容错空间?,接受计划外变化,视其为调整契机而非失败。
终极心法:化无为入日常?。器物闻道?:用水杯时观想“无水则杯无用”,提醒自己放下对形式的执着。?闹市修心?:堵车练习深呼吸,将焦躁转化为观察外界的机会。?无用之大用?:做一些“无目的之事”,如漫步、发呆等,滋养创造力。
? 禅道点睛?:
车载万钧因毂空,心容世事自相通;
闹市熙攘藏玄牝,淡看浮云即禅功。
“无之为用”的本质是?通过创造空间(物质、精神、时间)激活潜在价值?。当停止用“有”填满一切,生命才能真正流动起来,在留白处生长出超越预期的丰盈。
南无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李松阳2025公历0803《非常财富》第02987篇 阿弥闻道第1147期 老子11·坛经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